中国能源产品网 - 能源产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风能动态 | 生物质能动态 | 太阳能动态 | 新光源 | 综合动态 | 安全管理 | 国际能源 | 环境保护 | 节能减排 | 垃圾利用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安全管理 > 多手段应对新贸易形势下能源经济波动
G.biz | 商业搜索

多手段应对新贸易形势下能源经济波动

信息来源:eeennn.com   时间: 2019-01-24  浏览次数:111

  多手段应对新贸易形势下能源经济波动

  本报记者 郭锦辉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新贸易形势下中国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表明,总体而言,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不大,但我国应抓住重点受影响的能源相关行业,采取多种措施应对其不利影响,抓住新贸易形势对我国能源进出口格局改变带来的新契机。

  《新贸易形势下中国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报告执笔人、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郝宇认为,2019年到2025年是我国应对新国际贸易形势的重要时期。我国必须重视新贸易形势对宏观经济特别是对各能源行业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影响,采取扩大内部消费、寻找进口、出口替代国等多种措施减少其不利影响。从而减少经济波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美丽中国。

  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及英国发布“脱欧”白皮书等国际形势的变动,我国宏观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的冲击和影响。新的贸易形势使得我国宏观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这也意味着空前的机遇。在国际贸易形势变化和我国内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我国能源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将面临调整压力。

  据郝宇介绍,在基准情景、维持关税情景、达成和解情景下,中国2025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将分别达到53.52亿吨、51.97亿吨、55.11亿吨,能源消费结构将持续优化。从行业能源消费来看,新贸易形势对钢铁行业以及汽车制造业等能源密集型产业能源消费冲击较为明显。虽然新贸易形势对我国宏观经济总体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但是从行业产值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对石油与石化行业、核能与可再生发电业、水泥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等能源与能源密集型行业仍会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郝宇表示,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放缓,能源结构日趋完善。基准情况下,2019年到2025年能源消费总量预计维持小幅增长态势,非化石能源占比在2025年预计达到18%以上。中美贸易摩擦对钢铁行业与汽车制造业能源消费的冲击更加明显。

  根据各主要能源行业与能源密集型行业产值的预测结果,新贸易形势对宏观经济总体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在没有达成和解的情况下预计增税对我国GDP的影响大概在0.3%左右。在能源经济领域,中美贸易摩擦对石油与石化行业、核能与可再生发电业、水泥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影响较大,而钢铁、汽车、造纸等行业波动较小。

  郝宇认为,未来,我国的能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2019年到2025年,在能源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我国应该重视新贸易形势对宏观经济特别是对各能源行业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影响,采取扩大内部消费、寻找进口、出口替代国等多种措施减少其不利影响。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心同德建设美丽中国。

  四方面建议

  对于新贸易形势下我国未来能源经济的发展,《新贸易形势下中国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提出了四方面建议。

  深化油气行业改革,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中美的能源消费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原因是我国资源存在局限性,并且能源改革与发达国家相比而言,较为滞后。尤其是油气行业的改革落后于其他的能源行业。所以,当前我国应该保证有充足、稳定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油气资源,并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经济竞争能力。

  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绿色制造。这是能源消费革命的核心,提高能效要从源头开始节能,同时逐步淘汰“三高”产业。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推动能源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减少对外依存度,发展我国本土企业。我国在汽车、天然气等行业上对外依存度很高,这使得我国可能面临一些贸易摩擦。比如,英国“脱欧”等重要贸易进口国或出口国的政策发生重大改变时,我国对外依存度高的行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所以,当前我国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本土企业尽快发展。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我国应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鼓励与促进相关国家扩大市场开放,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共同反对保护主义。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能源产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