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产品网 - 能源产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风能动态 | 生物质能动态 | 太阳能动态 | 新光源 | 综合动态 | 安全管理 | 国际能源 | 环境保护 | 节能减排 | 垃圾利用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光源 > 碳中和专家雷宪章:驱动城市能源结构调整既立足短期见效,又瞄准未来趋势
U.biz | 商业搜索

碳中和专家雷宪章:驱动城市能源结构调整既立足短期见效,又瞄准未来趋势

信息来源:eeennn.com   时间: 2022-02-26  浏览次数:8

  “提升清洁能源供给和安全保障能力”、“深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全生命周期提升用能效率”,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成都瞄准方向:依托清洁能源大省优势,把握能源消费与供给双向互动规律,形成以电为主、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推动能源供给向低碳化多元化、能源消费向电气化高效化提升,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这意味着什么?带来哪些机遇?

  “实际上,国家‘双碳’目标下,对能源结构调整而言,是一项全新的探索,从大处说, 将对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度重塑;从小处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双碳’目标叠加下,势必深度重塑区域经济格局,影响到每个城市的发展;另外,‘双碳’目标也是分阶段实施,瞄准2025年、2030年、2060年,不同的时段要解决不同的发展问题,这就要求在奔向实现‘双碳’目标的道路上,在体制机制、技术研发、产业布局上既要立足短期见效,更要瞄准未来更长时间的产业发展趋势。”谈到“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结构调整,日前,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大学教授、碳中和首席科学家雷宪章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建议,就成都而言,在瞄准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细节抓手,在推动原始成果转化方面,市场化的运筹手段和能源领域的人才队伍培养至关重要。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大学教授、碳中和首席科学家 雷宪章

  弃风、弃电现象不绝

  新能源消纳问题如何解?

  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技术研发和项目实践,雷宪章对国家提出的“双碳”战略体会颇深。在他看来,“双碳”战略“路线图”的实施,表面上看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本质上讲,这就是一场能源革命,会促进我国加快走向绿色发展道路,此外,“双碳”战略对我国当前切换能源赛道,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都有重要意义。

  “现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80%,而‘双碳’就是要逐渐替换掉现在的化石能源,放在全球范围看,这会帮助我国掌握能源话语权和主导权,同时促进经济实现绿色发展,那么,在这一目标驱动下,地方政府进行能源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势必被调动起来,促进经济绿色发展成为必然。”雷宪章说。

  认清了“双碳”的战略意义,也须看明白其中面临的挑战。雷宪章分析,摆在“双碳”面前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比如,电力的消纳问题如何解?二氧化碳如何实现绿色化,怎样才能将之变废为宝??

  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据公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底,我国在上述能源的装机容量达到5.3亿千瓦。

  “这个目标或许会进一步刺激地方政府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雷宪章算了一笔账,他预计,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可能会是现在的3倍到4倍,最终达到15亿千瓦以上,“然而,大家到底认真考证过没有,‘数字’背后代表的巨量电能如何去消纳?弃风、弃电的情况如何解决?”

  “双碳”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近零”排放的状态,二氧化碳的处理成为业界的一大技术瓶颈。“一方面,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存在‘靠天吃饭’的情况;另一方面,煤炭,仍旧是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能源,‘双碳’目标倒逼下,要思考如何实现二氧化碳的绿色化。”雷宪章分析,二氧化碳的绿色化就是将其变废为宝,而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仅在2020年就达到103.6亿吨,从目前看,针对二氧化碳的大规模绿色化手段并不是很多,有些技术仍旧存在一些漏洞,比如,二氧化碳填埋,实践表明其在处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再次溢出。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具体的“路线图”在哪里?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新能源对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这意味着,构建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必然。在成都市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路径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具体路径包括推进受电通道扩容,推动规划建强川西水电、川西北光伏风电输入通道,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新型电力系统是关系整个‘双碳’目标能否实现的一个核心问题。”雷宪章说,在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里,电力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实现功率平衡,值得关注的是,未来的电力系统是多元、双向的,而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也至关重要。

  “比如,一些用户可能家里安装了分布式发电设施,电能不仅满足自用,还能对外销售,如何实现电能输出?这些都会颠覆旧有的电力系统运行模式。”雷宪章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它的稳定运行非常重要,随着未来高比例的新能源输送到电力系统后,由于没有转动惯量,这会给能源安全带来致命的打击,“电力系统一旦出现问题时,就像汽车刹车,需要依靠一定的缓冲机制形成惯性,确保整个系统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转一段时间,避免突然中断造成系统崩溃”。

  电力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到底应该怎么走?在雷宪章看来,应该构建一种“全时域的储能”。“可以把储能界定为‘小时级’、‘以天为单位级’、‘以天以上为单位级’的类型,每种类型能够解决不同时长的用电需求,比如,乘用电动车这类交通工具用‘小时级’电池就能满足日常用电需求,而更大功率的交通工具,如重型交通、航空航天、冶金工业这样的设备就需要用‘以天以上为单位级’的氢能驱动。”雷宪章认为,未来的储能一定是“全时域的储能”,这是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的最大的特色,“当然,这也是我们目前重点研究的方向”。

  碳中和正在“碳”什么?

  人才梯度培育至关重要

  最近,雷宪章一直很忙,频繁在高校实验室,研究院和企业之间奔波,了解三方未来合作的契合点。雷宪章认为,高校的原始创新转化,从最初的点子到终端产品需要走很长的路,“高校师生制作的样品走向产业化,需要考量材料、工艺、制造、应用等环节,需要多方参与,进行头脑风暴” 。

  去年底,作为全省重要的科研平台——天府永兴实验室正式揭牌,这个位于成都的创新载体将为“双碳”多方探路。天府永兴实验室聚焦零碳能源、资源碳中和、地热能及固碳3大研究方向,其中,作为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零碳能源领域研究方向由雷宪章牵头推进。目前,支撑该实验室运转的各项规章制度、项目研发计划等正在制定,而部分科研项目的切入点已经在酝酿中,这个实验室还汇集了高校、企业等机构参与。

  “已经明确了两条路线,一方面,聚焦国外先进技术方向,比如,针对阴离子交换膜开展技术攻坚,探索二氧化碳绿色化的创新手段,瞄准中长期研发项目进行长期深耕,特别注重对未来5年乃至10年之后才能见效的项目进行长期研究;另一方面,也聚焦国家、省市实现经济绿色发展过程中能迅速实现产业化的技术,推动研发项目在2至3年左右落地,争取做到填补空白甚至国内领先。”雷宪章说,将立足成都,汇集各方力量,推动天府永兴实验室成为 “双碳”实践的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

  全国各地围绕实现“双碳”目标正纷纷“出牌”,而人才成为“关键一招”。追逐“双碳”的目标中,成都优势何在?“其实,‘双碳’是全国各地城市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全新课题,成都和国内很多城市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就看谁如何在这条赛道上迈好第一步。”在雷宪章看来,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扎堆成都,形成了庞大的科研人才队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尤其要重视人才因素,“‘双碳’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不可能立马聚焦许多成熟的人才,这决定了成都一定要形成人才梯度培育机制,同时,也要注重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招引,让人才在成都扎根发展,让更多智慧成果在成都落地转化。”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宋嘉问?受访者供图

  编辑 柴畅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能源产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